“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古装武侠剧中的传统“侠士”虽然逐渐退场,但“达则兼济天下”的侠客精神,却不断放射出耀眼光芒。在现代农业的广袤疆场上,便有这样一群本领高超、胸怀广阔“侠客”。

“头雁”,既是他们的共同身份,也是他们的响亮美名。


(资料图片)

37岁的许艳峰,就是较具代表性的“头雁”。

除了以己之名建立了陕西省榆阳区上盐湾镇寨坬村首家家庭农场,许艳峰还有另一个响当当的外号——“许侠客”。

作为榆林市榆阳区许艳峰家庭农场的“大当家”,他掌管着农场承包的近1000亩农田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回归乡土,重拾耕作

《礼记·礼运》有句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许艳峰是榆阳区鱼河镇人,从事餐饮行业16年。2015年前,许艳峰还在幼儿园管理后勤。“待遇还可以。然而,我看到‘中国式浪费’比较严重,餐桌上传统的饮食习惯就是这样。我们陕北这边人很好客,来了客人,吃不吃先给你上一桌子菜,往往会浪费一半之多,那是粮食,是农人辛辛苦苦一点一滴汗水换来的保命粮。”许艳峰告诉记者,“门口也到处都是荒地,这些看似是小事,但中国的十几亿人口中,还有一部分人吃不饱,穿不暖,还有一群孩子,无法走出贫困的大山,这就不再是个人的小事了,而是对应着我们的社会责任。”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许艳峰认为,有限的资源,合理地使用,才是杜绝“中国式浪费”的良方。

城市的万千霓虹,终究抵不过家乡一盏暖灯。当爷爷奶奶、父母逐渐老去,许艳峰左思右想:只要有想法,农村也有舞台,家乡是历练人生的大课堂。

“看到土地撂荒,并且每天所需食物量过大,再加新闻报道上说大多粮食靠进口。然而,我也有担心,种粮食是不是真的不赚钱?”许艳峰告诉记者,刚开始时,他也有疑虑。

“2015年,我把家门口的80亩荒草地开垦出来。打算全部雇人种玉米,看到底赚不赚钱?没想到第一年就赚了5万元!尝到甜头后的第二年,我发展了200亩玉米。秋后一算账,也有13万元的利润,这可比打工赚得多了。”据许艳峰介绍,经过慎重考虑,他果断把幼儿园的工作辞了。

“我之前一直在外面打工,干到厨师长级别,也是帮别人干活,没想到今天可以自己创业做老板,拥有自己的家庭农场。”谈起回家创业种地,许艳峰感慨颇深。

出于对“治沙精神”的守护,对“未改乡音”的热爱,对“锄禾悯农”的情怀,种地成了许艳峰这辈子孜孜以求的事业。

敢想敢干,善作善成

许艳峰在当地小有名气,“为人耿直,敢想敢干的‘许侠客’!”这是大伙对他的评价。不少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钦佩他的侠肝义胆。

在外地得知榆阳区上沿湾镇寨坬村要对外承包葡萄园,许艳峰实地考察后,毫不犹豫地与村里来了个“十年之约”——签订了十年承包合同。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厨子”不看菜谱,却看上了政策。

“站在时代的风口之上,我凭着自己多年的种植和经营管理经验,建起了榆阳区上盐湾镇寨坬村村里第一个家庭农场——榆林市榆阳区许艳峰家庭农场。农场成立时间是2017年5月,主要种植糯高粱、玉米、谷子等农作物。目前,总共种植面积994亩。”许艳峰认为,从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鼓励发展家庭农场,到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强调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再到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都有关于促进家庭农场发展的内容。“这个农场的大背景,就是在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指导下,凭着自己多年的种植经验和经营管理门道建起来的。”

2016年起,他开始治理榆溪河畔许家大梁段黄草水湾地,在鱼河镇王沙洼村开60亩荒地,种了两年玉米;2017—2019年,他在上盐湾镇赵家畔村承包盐碱地420亩,引进新品种高粱、葵花试验示范种植;2019年,他在陈兴庄村种植富硒谷子200亩,古塔镇罗碱村种植富硒谷子300亩。

“许侠客”虽然没有盖世神功,但已经有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在“许侠客”的神奇“助攻”下,赵家畔土地承包费50元每亩涨到500元每亩。陈兴庄土地承包费120元每亩涨到550元每亩。上盐湾镇随处可见的荒山地没了,土地全部经过集中流转到户,或者是农业生产者,价格也涨到了80-120元。

多元发展,内外兼修

时下,来到上沿湾镇寨坬村,正是一幅夏末秋初“露浓压架葡萄熟、日嫩登场罢亚香”的美妙场景。

每到葡萄收成时,葡萄架上展现出丰收的喜悦,一串串新鲜的葡萄令人垂涎欲滴。在这一派丰收的情景里,一个衣着朴素、古铜色皮肤的年轻人正挨个查看辽峰、户太8号、阳光玫瑰、贵妃指、密光等葡萄,那认真的样子,仿佛每串葡萄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倾注了全部的真情。

这个年轻人,就是许艳峰。这个葡萄园,便他是用心经营下来的“梦想庄园”。

为了“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他一直在尝试多元化发展:2018年,许艳峰在榆阳区鱼河镇的盐碱地上种植了500多亩糯高粱,发现效益比玉米收益高;2019年,他请专业团队测土配方施肥,在上盐湾镇赵家畔村种植了500亩葵花;2020年至今,他在上盐湾寨坬承包65亩葡萄园,在上盐湾村承包140亩种植山地苹果,在旋水湾村承包454亩种植富硒谷子,在碎金驿村承包300亩种植玉米。目前,他又主打富硒酵素葡萄,还注册了商标,主攻高端市场,成为高级玩家……

为啥要在葡萄上发力?

许艳峰向记者“大揭秘”:上盐湾镇寨坬村靠邻母亲河,具有得天独厚的泉水灌溉资源,气候湿润,昼夜温差大,有防冻害、防沙尘暴等优良种植条件。于是,他以有机的高标准打造葡萄园,引用山泉水灌溉,通过沼液、沼渣提高土壤有机质,建设高标准的葡萄安全示范园。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市场地位,他还注册了“利泰丰泽园”商标。

随着种植种类不断调整,许艳峰积攒了丰富的葡萄种植经验以及大田旱作物种植经验。“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种粮食,可以大大降低种葡萄这种经济作物的风险,无论何时都能‘保命’。”许艳峰如此评价自己的种田策略。

在管理模式上,许艳峰摒弃过去那种粗放、传统、零散的管理模式,采用规模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邀请农业专业技术人才做指导,充分发挥科学指导作用。在农作物种植中尝试生态种植、绿色生产,以有机肥料为主,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做到种地和养地结合,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相协调,使自己的农产品达到无公害、绿色标准。同时,在不影响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尽量提高产量,增加收益。此外,他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通过科学化种植、集约化经营提高粮食产量。

在销售环节,许艳峰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积极与各供销商合作,通过订单种植模式,与经销商签订收购合同。由于他种植的富硒山地谷子受到市场的普遍青睐,使自己的农产品实现了尽产尽销,从而大大降低了农业种植的风险性。在保护了环境的同时又增加了收入,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多打粮食,彰显责任

“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在总结商道时,提出过一个著名口号:做别人不做的事。我就是干别人不干的事,才干点了事情。”面对记者,许艳峰敞开了心扉。

许艳峰积极参加区、市、厅农业部门组织的家庭农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农民技术培训,以及领头人、领军型、国家粮食安全、“头雁”培育等学习,通过理论学习和外出参观交流,朝着科学种植、科学管理的方向砥砺奋进。目前,该农场已经成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022年榆阳区先进家庭农场。他个人也获得了高级职业农民、2020年十佳高素质农民、2021年特聘农技员、2022年特聘农技员、2023年特聘农技员、2023年第一批特色乡土人才(葡萄)带头人等荣誉称号。

“有办公场所1000多平方米,办公室配备电脑、传真机、复印机等现代办公设备。农场有玉米播种机一台、谷子播种机两台、葵花播种机一台、旋耕机两台、打药机两台、秸秆还田机一台、开沟施肥一体机一台、葡萄埋藤机一台、大型拖拉机两台,基本满足农场机械化种植需要。”许艳峰侃侃而谈,黝黑的脸上写满了笑意。一边讲着,一边也不忘嘱咐在田间的雇工们,做好葡萄管理。

旁边的婆姨接过了话茬,“嗨哈咧(当地方言,知道了的意思)‘包公’,1年365天大半时间都围着土地转,每年人工、农资、机械等投入不少,除掉成本开支,就没有什么利润了。不管怎么说,农场每年安置一大批村民就业,既然选择种田这个行业,就要勇敢地干下去,我们本身是农民,干农业是我们的老本行。”她笑着告诉记者,许艳峰每天穿梭在田地间,晒得黑不溜秋,并且为人正直、公私分明,自己常给他叫“包公”。

目前,榆阳区许艳峰家庭农场撑起了全镇粮食生产的“大半江山”,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化农业“集团军”了。

前不久,作为“头雁”项目培训班学员代表,许艳峰还在开班式上发言,迎来了个人的“高光时刻”。

“李书记(指榆阳区委书记李忠宏)说了,‘头雁’不是个人的事情,要带动一群人形成‘雁阵’。作为‘关键少数’,自己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更当知重负重、拉高标杆,把事情干在前头!”展望未来,许艳峰表示,“作为‘头雁’,我要带动更多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把日子过得更好。” 

记者手记:历史由勇敢者创造,时代由奋斗者书写。许艳峰让人们相信:广袤农村,大有可为。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际行动,召唤着越来越多“有门路”和“有本事”的人回归农业。正是这么一群新农人,让传统农业焕发出时代光彩。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如是这样,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与我们愈加接近。希望这样的耕耘者越多越好!

全媒体记者 王婕 闫瑜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