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南充中法农业科技园区内湖种植有500余亩“水上稻”。 中法农业科技园供图
7月25日,南充市高坪区江陵镇的中法农业科技园内湖中,工作人员正在查看“水上稻”的生长情况。只见在水面上,水稻一行行地立起来,整齐匀称,随风摆动,为水面披上一层绿色的地毯,吸引不少游客观赏。 “水上种植水稻的方法属于一种水稻的水培技术,采用具有浮力大、质轻且不污染水质的化学材料板为浮体,并按照行株距要求制有固植孔,秧苗就定植在这‘浮床’上。”中法农业科技园农业主管夏秀奎介绍,这是中法农业科技园探索“一水两用、鱼稻共生”的一次尝试,也是南充首个大面积种植“水上稻”的农业园区。 据介绍,水上种稻,充分利用了有限的空间和资源,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水稻的生长为水下的鱼提供了营养,有利于鱼的健康和生长。鱼儿生长产生的粪便和水中的氮、磷、钾等物质又供水稻成熟、挂穗,无须人工施肥,而且不用除草、喷洒农药等。 “‘水上稻’的关键在于种植的浮板。”夏秀奎告诉记者,种植“水上稻”需要先将配置好的营养土高温消毒后,置入底部有若干个小孔的塑料花盆里,再将提前育好的秧苗逐株移栽到有洞孔的浮板上,最后将浮板有序放置于水面,浮板下方可以正常养鱼、养虾。 利用浮板种植水稻,具有“一水两用、鱼稻共生”的显著效果。 “我们在沿海一带考察发现,不少鱼塘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稻鱼共生。一块塘里,做到养鱼不换水,种稻不施肥,在这种生态养殖方式下,不光鱼的肉质好,稻米的品质也会明显提升。”夏秀奎说,“稻鱼共生”是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的立体农业生产模式,一旦发展成熟并形成规模,便可以通过以稻养鱼、以鱼促稻的方式,在实现绿色生态种养的同时,提高农田和鱼塘的利用率和产出效益。 此外,“水上稻”相比传统水稻,还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成熟后,水面上金灿灿的水稻也是一道吸引游客的独特风景线。 据了解,中法农业科技园区内湖今年 5 月种植了500余亩“水上稻”,选择了植株较矮小、抗倒伏能力强、环境适应能力强的水稻品种,预计在9—10月采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