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砰!砰!砰!”白嫩的小猪崽欢蹦乱跳,生产管理部的中级技术员刘世莲一手逮住其中一只,把它贴在自己的胸口感受猪崽的心跳。 “猪的心率比人的快,紧张起来就更快了。特别可爱!”她用手比画着说。 全自动智能饲喂系统代替手工拌料、大数据分析取代文字饲养记录、一个人可以管理1277头猪……在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这个占地约1300亩的生猪产业基地里,还有不少像刘世莲这样的“新农人”,在现代农业中如鱼得水。伺候猪“坐月子”刘世莲所在的生猪产业基地是一个现代化楼房养猪项目,主生产区由4栋9层的养猪楼组成,每栋养猪大楼组成智慧养殖单元,育肥、配种、怀孕、分娩、断奶等各个环节都在楼内智慧化管理。 项目采用3380标准化聚落养猪模式,从养殖到屠宰可节约170元/头成本。“目前单栋楼的存栏大概在45000头,四栋楼每天出栏800—1200头,整个园区的存栏量可达18万头,同等产能的情况下,较平房猪场可节约用地四分之三。”该基地综合部经理王戌瑞说。此外,人猪比1:1277,较平房猪场可节约人力约40%。 母猪分娩是件大事。母猪一般在夜里分娩,快要下的了,人就得守着,时刻瞅着。开始下了,要赶紧把刚下的仔猪挪开,否则会被母猪压到。要用大竹筐垫上茅草,给猪崽保暖。 而现在更讲究的,是“母猪的产后护理”。母猪也要像人一样“坐月子”,分娩后会在产房接受养殖员的21天精心照料。喂猪不动手,智能系统帮你脏、苦、累,这是人们对于养猪的刻板印象。但是随着行业往集约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人力因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甚微。 “现在都是自动打料、下料。就连母猪的‘月子餐’都不需要人工调配了,现在实现了全程自动化养殖。只要一按按键,就能选择智能模式,料量自动逐步增加,最终恢复自由采食标准。”该基地养殖员介绍,养猪喂食环节都实现了自动化。 养殖员可以通过手机端监测管控系统实时情况,通过调节幕帘的高低和湿帘水流大小来调节舍内温度与湿度。“现在我们更多的时花在护理和保健上,看它长得瘦了,给它加点东西,或者调个栏之类的,更好地去管控它的健康。”该基地养殖员说。数字养猪兴,“猪倌”腰杆挺“大学生毕业出来去养猪了?”传统养殖业往往地处郊区,环境相对封闭,工作条件也极为艰苦,年轻人往往碍于体面和家庭等社会关系的压力,在择业中把传统养殖业剔除。 然而目前花都生猪产业基地中,整个基地员工平均年龄仅29岁,大专及以上的高水平人才占比高达65%,并为硕博研究生提供实验室专门负责微生物检测、饲料配方研制、防疫方案等研究,还有更为大量智慧农业专业相关的硕博研究生在总部作为整个集团的共享智库和人才支持。 王戌瑞表示,数字化设备的支撑下,单个员工能够管理的猪只数目已远超传统养殖业,即使随着日常运营的普通工人逐渐增多,预计高水平人才在园区内占比也会控制在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