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济南报道


(资料图片)

“先把蒲草平均分成五根,薄的部分间距宽一些,厚的部分间距窄一些,编的时候注意薄的松一点,厚的紧一些,压一挑二,穿插进行……”在滨州市博兴县文化馆的“非遗课堂”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慧华在向青年大学生们面对面讲述着传承故事,手把手地传授非遗草柳编技艺。

为了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让非遗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山东青年政治学院设计艺术学院与博兴县文化馆双向赋能,创新非遗传承合作模式,联合打造行走的“非遗研学课堂”,携手破题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共同守护民族精神的“DNA”。

走进文化馆,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

知之深,爱之切。为帮助青年大学生深入了解博兴县非遗文化历史,对蕴藏其中的非遗文化记忆有更加清晰的认识,馆校充分依托当地丰厚的非遗文化资源,由文化馆工作人员带领设计艺术学院学生走进博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详细介绍了草柳编、布老虎、青州府花边、手工地毯、蓝印花布等具有博兴地域特色的非遗项目,生动讲解各项非遗技艺蕴含的人文历史故事。展厅琳琅满目的非遗展品、精彩图文与生动解说使学生尽情徜徉在非遗技艺的精彩世界,在近距离的视听盛宴中观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作品,充分感受非遗文化魅力。

走近传承人,体验式传承非遗技艺

延伸校内课堂主阵地,构建传习研学基地,让非遗技艺“触手可及”。馆校召集数名非遗传承人集聚非遗研学室,深入浅出讲解草柳编、布老虎、老粗布等技艺的制作步骤和技巧,手把手教授非遗技艺,带青年学生在零距离学习、体验非遗的同时,感悟非遗手艺人“一生坚守一艺”的情怀匠心。经过4天的体验学习,首期非遗体验学员获得了博兴县文化和旅游局颁发的培训结业证书,为非遗传承注入“青”力量,助力涵养人才培养的“蓄水池”。

走到群众中,纵深式调研非遗发展

以问题为导向,在社会大课堂中寻找答案。在感知文化、学习技艺的基础上,馆校组建“走进非遗”社会调研团队,围绕草柳编发展行业趋势、消费者情况、市场营销等方面深入政府、企业、电商、个体开展专题走访调研,向非遗传承人、企业经营者、消费者、村民、从业者等访谈请教,拓展调研辐射面,摸清当前草柳编非遗传承现状、找准传承创新痛点、厘清活化传承切入点、探索非遗创新发展新模式。

走出原模式,开放式活化非遗传承

非遗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老物件”,是有生命力的“活化石”。为了让传统非遗技艺更具时尚感、艺术性、青春派,馆校开设非遗创意工坊,对标市场审美需求和青年群体喜好,将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等专业知识融入非遗技艺传承,用设计激发蕴藏其中的文化因子,以创意衔接日常生活的应用场域,用青春引领非遗产品的潮流风尚,在非遗创意设计展中带领大家共享非遗保护成果,坚定文化自信。

学校将以非遗研学课堂体系打造为契机,充分利用好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山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实践基地等优质平台,积极携手博兴县文化馆挖掘当地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深化在非遗传承人建设培养、非遗技艺传承创新模式构建、设计赋能乡村振兴项目化运作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将青春动能注入非遗传承,用创意设计活化技艺发展,助力博兴非遗“活”起来、“潮”起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