镓、锗,两个冷僻汉字,这几日成了网络顶流。
自从7月3日商务部、海关总署宣布自8月1日起对镓和锗相关物项实行出口管制,全球舆论哗然,短短5天国际镓价猛涨27%,资本市场上稀有金属、稀土等板块大涨。这股轩然大波,大家感受一下。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7月6日在记者会上表示,镓、锗相关物项具有明显军民两用属性,对其实施出口管制是国际通行做法,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出口管制不是数量限制,也不是禁止出口,出口符合规定的,商务部将予以许可。
【资料图】
镓与锗的神奇之处何在?此次出口管制措施为何会在全球激起巨浪?有着怎样的历史意义?潮新闻进行了梳理,并邀请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沈逸为你解读。
iQOO 10PRO手机的200W氮化镓超级充电器
见过10分钟充满电的200W手机快充吗?这就是镓的威力
“镓、锗无论是在储量、产量还是在出口上,中国均在全球占据领先地位。”上海钢联稀贵金属事业部分析师王超介绍说,镓、锗及其化合物是先进半导体的关键原材料,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是镓、锗的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
作为“半导体工业的粮食”,镓、锗相关化合物对高科技产业发展有“四两拨千斤”之效,美、日、欧均将它们列入战略性或关键矿产目录。
镓被誉为“电子工业脊梁”,砷化镓和氮化镓可以提高半导体的上限,能承受很高的输出功率。究竟有多好用?看看你手边的手机充电器就知道了——前些年,5V1A的的充电器,充电功率还在20W以内徘徊,用上了氮化镓,竟直接冲到了200W!
2022年7月,iQOO10系列手机首发商用200W氮化镓闪充,iQOO宣称其在超快模式下只需10分钟就能将内置4700mAh电池从1%充至100%。
10分钟!什么叫飞一般的充电速度?
此外,镓还在红外传感器、发光二极管、太阳能、液态金属、医疗化工领域大有用武之地。预警机、战斗机、驱逐舰上用的有源相控阵雷达,采用氮化镓材料,可以大幅增大功率、降低发热。
据统计,全球镓金属储量有27.93万吨,中国储量最多,达19万吨,占全球储量的68%左右。而更惊人的是产能,2022年我国占全球初级低纯镓产量的比例,是98%。
锗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和热学特性,在光纤通讯、红外光学、光伏电池、核物理探测等领域应用颇多,比如我们熟悉的红外夜视仪,就离不开锗。
全球已探明锗储量为8600金属吨,中国拥有3500金属吨,占全球的41%。占第一的是美国,为45%。近10年来,中国累计供应了全球68.5%的锗。
短时间内从零开始新建镓、锗生产线?白日做梦
“对于欧美国家来说,生产这两种材料在技术上没有太大难度。但是,国际竞争要求它以一定的稳定产能去持续供应。”沈逸认为,如果有关国家能在短时间内形成替代性的产能,反制措施就会归于低效或者无效。
那么,重建镓和锗的产业链难不难?答案是难。不仅难,而且难于登天。
据王超介绍,镓和锗在自然界中通常不会单独发现,由于性质比较活跃,都是少量混在其它矿物里,不存在专门的镓矿、锗矿。实际上,都是精炼厂所生产的产品里提取出来的。
绝大多数的镓,是生产氧化铝时的副产品。这对氧化铝产量占全球57%、又具有全球最完善的镓提取技术的中国而言,是顺手就能做的“小事”。
要实现大规模、低成本地生产镓,就得先建一条氧化铝的生产线。问题是生产出来你卖给谁?氧化铝产能过剩很多年了,新增氧化铝产能大概率是亏钱。
即使不计成本新建了氧化铝生产线,并用氧化铝去生产电解铝,但是,电解铝的耗电是非常夸张的。夸张到什么程度?人口不到400万的滨州,就因为生产电解铝,2021年用电量甚至超过了2000多万人口的北京!
剩下的低成本提取镓的办法,可能只有回收废旧充电器了。不过,这规模嘛……
如果自己生产不了,又不从中国进口的话,别的选择也是有的。不过,出口镓排第二的国家,是俄罗斯。当然也可以选择排第三的乌克兰。但是,友情提醒一下——乌克兰的主要矿带,一个在炮火连天的扎波罗热,一个在硝烟弥漫的顿巴斯……
至于排第四的日本和排第五的韩国,仅能进行初级生产,并没有精炼镓的能力。
至于锗,中国的锗主要来自规模巨大的褐煤开采,国外主要来自锌冶炼回收。美国的储量虽然世界第一,但因为美国的铅锌行业规模很小,锗的开采规模大不了。从2014年至2017年,美国58%的锗都是从中国进口。
“建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从原材料处理到初级产品的提炼,以经济上可承受的成本在短期内完成建设投产,这需要有极为强大的基建能力,要有大规模替代性战略产业建设的政策制定力和执行力,才能以与中国同样稳定的产能,代替中国去向全球输出……”沈逸认为,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有效对冲制裁。
从产出来看,镓、锗的市场规模不大,全球锗市场总规模也就约17亿人民币。在不具备产业链支撑的条件下,新建锗、镓生产线明显是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所以绝大多数国家宁愿去买买买。如果特别头铁,非要单独建锗、镓的生产线,就会大幅提高相关产业成本,削弱产品全球竞争力。
“距离8月1日实际生效还有近一个月时间,管制令就已产生直接的心理冲击和战略震慑效果。”沈逸说。
这标志着什么?中国单方面“善意与克制”的时代结束了
怎么看待中国选在美财长耶伦访华前夕宣布出口管制令?沈逸给出明确结论:“这可以看作是中美战略博弈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的重大标志。”
“过去,中美双方的外交风格差异很大:中方非常温和、理性、克制,坚定地捍卫自身国家利益,但采取实质性措施比较少。尤其是在双方高层会晤时,中方一般会倾向于为会谈塑造良性、友好的氛围。”
而在沈逸看来,美方长期采取咄咄逼人的态度,非常擅长于利用制裁、长臂管辖等手段,在谈判开始前无中生有地制造出筹码来。“我过来和你谈,先紧逼一步,比方说把新的东西列入制裁清单,然后在谈判中以此作为要挟,迫使中方让步,然后美方说这个事我就不做了,但这本来就是不该做的事。美方利用这种‘虚空筹码’交换来实打实的利益,占到了很多便宜。”
理性地说,大国战略博弈是由双方实力对比所决定的,美国这么做也是其实力优势的体现。“但是长期以来美方形成了这种习惯定式,他忽略了一个现实,就是中美之间实力对比已经越过了某种节点。”沈逸分析道,“中方不是没有筹码可打,而是为了表现诚意和善意,一直对这些筹码的使用,表现出很强的克制和审慎,希望美方能感受到中国的善意,从而回应以同等的善意。”
但是很显然,美方的回应让中方感到了失望。因此,换一种策略就成为了必然。“既然我们是一个理性的国家行为体,我们有充分的实力,我们有相应的筹码,那么为什么不用?”
沈逸提醒潮新闻记者,任何一种博弈策略的选择,不太可能是零成本的。“有人会拿之前中美战略博弈中美方就近似于零成本的例子说事,但这更多是因为中方的善意、克制和审慎,是一种特殊场景下的产物。”现在中方做出的反应,使得中美之间的博弈模式趋向于正常化,回到经典的“以牙还牙、以眼还眼(tit for tat)”的状态。
站在整体角度计算,这种经典策略当然意味着双方的利益都受损。“但是,要想避免这些损失,不该由中国单方面的克制完成,而必须是双方相向而行。”
沈逸想借此提醒大家,对于中国来说,不可能无损地推动美国改变博弈策略。“一次次遭受美国的进逼,意味着更大的利益损失,所以对中国来说这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大家应该对我们的国家有信心。”
怎样使用手里的“工具包”?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
中美关系陷入这种对抗、磨损、偏离正常轨道发展,对美国真的有利吗?
沈逸的答案是:不见得。谁能够从中获利?他的答案是:美国政客,他们能从中获得短期的政治利益甚至经济利益。
“如果美国要从中收获国家利益,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中国如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一样放弃抵抗,全盘接受美国的条件。这绝无可能。”
沈逸认为,中方越早给出明确的反馈,越早让美国感觉到自己策略选择的错误,导致其国家利益受损,对美国来说也是一件好事。“你不清醒,我帮你清醒一下。清醒后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对中美关系的长远发展是一件好事。在此过程中双方付出的代价,应该由那些美国政客去承担责任,而不该归咎于正当防卫的中方。”
“这件事告诉我们,大国战略博弈在整体上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持久、复杂、艰巨。”沈逸为记者描绘一幅理想的愿景——美方非常务实、理性,愿意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和美国长远的国家利益角度对政策进行调整,政治人物愿意为此承担相应的责任,尊重中国合理的利益关切,正确认识其国内问题和矛盾产生的根源,并通过重大结构性变革去加以解决。
但这种预期现实吗?“目前来看,仅凭善意和理想化的期待,这完全不可能实现,除非中方给出有效的反制。”
细心的网友或许发现了,耶伦访华的飞机降落时,机场上依然没有红地毯,恰好天空中出现了彩虹。于是有善良的国人联想到,是否预示着中美关系风雨过后见到彩虹?沈逸认为,不该抱持过度的期望。
近年来,美国总统在多次会面和电话沟通中给出过能令中方满意的承诺,但很多承诺都没有落实。在沈逸看来,阻碍其落实的原因,是美国国内的政治结构导致的畸形的政治氛围,这种氛围不改变,中美关系很难回到健康良性的轨道上来。
“我们要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广谱的‘工具包’,并且学会审时度势、实事求是、针锋相对地运用‘工具包’里的好东西。”沈逸一言以蔽之:“‘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最终形势将朝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屠晨昕
(来源: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