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薪火,点亮“北方戏窝子”—— 当传统戏曲遇上小戏迷
燕赵都市报纵览新闻记者 杨佳薇 李春炜/文图
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正在河北石家庄举行,河北是“北方戏窝子”的话题引发热议,河北剧种剧团多、名角大腕多,票友戏迷也多!2017年全国进行的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中,共统计出348个剧种,其中河北有36个,占全国总量十分之一还多。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在这里,戏曲并不是老年人的独享“专利”,校园里,有些孩子甚至比大人唱得还要字正腔圆……
(资料图片)
“戏窝子”里的“小戏迷”们
“非是我嘱咐叮咛把话讲,只怪你呆头呆脑慌慌张张……”5月8日,在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音乐教室内,翟若云唱起京剧《花田错》选段有模有样,举手投足“戏味”十足。“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发声,后来学着学着就能唱了,感觉特别好,有种成功的自豪感。”
初中之前, 翟若云对戏曲只是“好奇”。进入初中后,在音乐课上解到了更多戏曲知识,对戏曲愈发感兴趣,半年的社团学习让她愈发喜欢在台上挥舞水袖的感觉。“等我练的再好一些,我要给我爸爸一个惊喜。”
和翟若云一样, 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的徐俪桐也是同学中小有名气的“小戏迷”。去年9月开学,学校开设了合唱社团,其中有河北梆子,这让素来喜爱唱歌的徐俪桐仿佛进入了“新天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是唱戏的,我从小就听,幼儿园就开始学了。”徐俪桐说,小学参加了一次比赛,就爱上了戏曲。
去年进入初中,校园生活里还有戏曲文化,这让徐俪桐有些意外:“我们的校歌《梆响太行》也是改编自河北梆子,非常好听。”徐俪桐说,如果自己的条件允许,是想学习相关专业,“现在就先跟着老师好好学,还有好几年呢。”
翟若云、徐俪桐的眼中还有“小戏迷”的兴奋,裕华西路小学上六年级的李信睿涵已经更有“小戏骨”的模样了。“学了六年了,上小学就进了学校的戏曲团,越来越喜欢了。”看起来瘦瘦的李信睿,一开腔字正腔圆、韵味十足,而小小年纪,她已经获得河北省“小梅花奖”业余组银花奖。
“我喜欢学习戏曲带来的变化,体态更好了,也比以前更大方了。”对于初二的王沐言自己来说,因为喜欢,练功对她而言也不是枯燥的,而是快乐的。每次站到舞台时,她会感觉更自信。
让戏曲之花开满校园
“我们学校的校歌,就是运用河北梆子经典曲调,由老师和学生填词创作,也是希望能让每个孩子都能听到、学到河北的省剧。”延珂宏是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的音乐老师,在她看来,河北是中国戏曲发祥地之一,这种底色下,学校也非常重视传统艺术真正走进校园,定期举办河北梆子知识讲座,各班利用音乐课时间来了解戏曲的专业知识,音乐教师逐字逐句的教学与练习,教会每一位学生演唱河北梆子。
石家庄市第四十四中学教育处主任郭朝辉介绍说,自2018年开始,学唱河北梆子已经成为四十四中体育艺术“3+3”项目重要内容,河北梆子引进音乐课堂中,将戏曲教学与音乐等艺术教育相结合,从吐字归音、气息唱腔、手眼身法和锣鼓韵律上节节攻克,形成了特色校本课程“美美艺术园”,对河北梆子的形成和发展以及表演形式进行了介绍。同时,学校每年举办一届校园戏曲合唱节,班级的所有学生都登台参赛,通过比赛的形式传唱经典,弘扬文化,让河北梆子的旋律环绕在耳边。
有摇篮也要有好苗子,“学校从2007年开始每年都会举办戏曲文化节,已经持续了17年,就是为了发现更多的好苗子。”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教育处主任孔晓峰回忆说,第一届戏曲文化节只有三四个剧种,到去年,戏曲文化节剧种已经多达十几个剧种、五六十个唱段了。“而且,其中不少唱段都是经过学生‘创新’后的,每个班的唱段都各有特色,孩子们的演绎有模有样。”
孔晓峰介绍说,戏曲文化节逐渐形成了校园文化。“戏曲艺术的魅力通过这样一个舞台,深深地走进了班级,走进了每个学生的心田。”孔晓峰说,有的学生通过这样的课堂确定了自己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毕业后成为了一名专业的戏曲演员,业余时间又回到母校为学弟学妹们辅导示范,“这也是一种薪火相传。”
无独有偶,在石家庄市裕华西路小学,“小梅花艺术团”也培养了一批批的“小戏骨”,从建设之初的十几名团员,发展到200多名团员,这些团员中涌现出一大批获得全国、河北省小梅花大赛奖项的优秀学生。“除了设立艺术团,我们学校努力在每一个细节中将戏曲的种子种在学生心中。”石家庄市裕华西路小学音乐教师李静举例说,学校的上下课铃声融入戏曲元素,他们还独创了京剧操做为课间操,在五月份的每周一升旗仪式主题都是以戏曲为主……
“河北是‘北方戏窝子’。”因此,在郭朝辉看来,吸引更多“小戏迷”推广戏曲的目的和意义,不仅在于依托学校和课堂让传统戏曲在未成年人身上得到传承,在更广阔的领域推介、宣传传统,更成为教育人一种文化传播的责任和使命。
用传承激活“北方戏窝子”
“ 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艺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千百年来,承担了弘扬传统美德、成风化人的作用。” 延珂宏说,作为河北人,从小到大对河北梆子也是耳濡目染,后来学校开设社团,作为音乐老师,一边跟老师练,一边自己揣摩。“戏曲进校园能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到传统戏曲文化,也能让戏曲在时代的发展中传承。”
和延珂宏一样,石家庄市第四十中学的两位音乐老师魏艳、丁君君都并非科班出身,在她们看来,“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为了让学生们了解、领略戏曲艺术,她们通过各种方式学习、研究戏曲,通过各种方法提高专业素养。“现在,我们都会唱好几个戏种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河北省京剧艺术研究院书记、院长李平芳介绍说,怎么抓住更多的“小戏迷”,也是他们一直思考的方向,近几年,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孩子看到了戏曲的魅力,“我们也力图引导孩子们了解戏曲、喜欢戏曲、爱上戏曲,其实并不是青少年不喜欢,是我们没有创造条件给他们看。”李平芳介绍说, 近年来,河北省京剧艺术研究院精选河北少年英雄故事,精心策划创排“小英雄”三部曲——《少年英雄·王二小》《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主创团队聚焦青少年观众群体、关照青少年观演体验,在抒发童心、表现童趣、激发童真的创作思路上寻找灵感、寻求突破。“这些脱胎于传统唱腔,又包含有新的时代因素的新戏非常受欢迎,很好传递了时代声音和社会正能量。”李平芳说,《小英雄雨来》在承德演出时,就吸引了一大批“小戏迷”。
“此次全国戏曲(北方片)会演暨梆子声腔优秀剧目展演在河北举办,也是个契机,以会演为平台,以戏曲为火种,戏曲‘后浪’与名家同台,更好地传承弘扬戏曲艺术,河北也正在点亮‘北方戏窝子’的文化品牌。”李平芳说,从古至今,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燕赵文化兼容并包的特点,多元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成长,滋养着戏曲文化繁荣发展。2017年全国进行的地方戏曲剧种普查中,共统计出348个剧种,其中河北就有36个,数量位居全国第二,“那么,如何延续会演带来的热度?如何用传承激活‘北方戏窝子’? 如何实现传统曲目与时代要求的有机融合?应当是我们下一步关注的重点。”
在李平芳看来,此次会演是一个开始,河北戏曲界的春天,或许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