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水稻制种田遍布在梓潼西北角的山坳间。

北上出川,沿金牛道,过绵阳城,入崇山峻岭,进剑门蜀道,梓潼,就处于这“蜀北锁钥”位置上,“地联秦关,路当扼蜀”,“千里天府,此为屏障”。  北扼剑门之地,平地不多,山丘为主,梓潼保障粮食生产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破题之钥是什么?在建设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中有着怎样的担当?6、7月间,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大型主题报道“天府粮仓与我们的担当·一线调查”第六站走进这片“蜀北锁钥”之地,在梓山潼水间寻找答案。

切片 “兰花”稻香

解读 摸索种粮之道,赢得水稻制种特色成就黎雅镇,梓潼西北角。一线调查采访组沿万阿公路上行,穿越一座座山丘,进入山坳间的一片小盆地,只见“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大县示范基地”巨型牌匾赫然矗立在绿油油的稻田间,微风吹过,一排排稻苗沙沙作响。  “这里就是兰花村。”梓潼县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彭贤菊提醒我们,“你们看,兰花村这样的块状地貌,气候和水源较好,给制种隔离创造了自然条件,制出的种子色泽度亮、发芽率高,质量也好。”  稻田里,村民赵玉芳正在忙碌。小时候,赵玉芳家里种的就是制种水稻,“20世纪七八十年代,父母在田间制种,我们就帮着剥苞、赶花。”中学毕业后,赵玉芳和许多年轻人一样,离开家乡,去城里打工做服装生意。2000年后,赵玉芳放弃多年的服装生意,回到农村,重新走进制种田,每年种植水稻有300亩。  梓潼水稻制种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历经半个世纪发展,目前全县常年保持水稻制种面积3.28万亩以上,涉及农户超过1.5万户,可供1000万亩水稻生产用种,水稻制种产业规模全国第三、全省第一,是国家级水稻制种大县、全省最大优质水稻种子生产基地。兰花村地处梓潼水稻制种的智慧种业核心示范区。  采访组了解到,20世纪70年代开始,很多地方都在搞水稻制种,起点一样,过程同样历经波折,坚持下来的,成为“国家级基地”“全省第一”的,为何是梓潼?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梓潼虽自古就有“五谷皆宜之乡,林蚕丰茂之里”之说,但水稻制种产业特色的获得,主要还是得益于人的作为。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这给梓潼水稻制种打下了坚实基础。”梓潼县农业农村局机关党委书记高敏介绍,近年来,梓潼县紧紧围绕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高标准高质量高规格推进水稻制种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水稻制种产业上持续发力——  统筹涉农项目资金 6.5亿元,撬动社会资本1.75亿元,引进川种、科荟、西科等种业龙头企业入驻,深入推进与川农大、西科大等科研院所创新合作,成立梓潼县农博士工作站、水稻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专家大院,构建专家服务团队。2022年,园区又整合各类项目资金 1.9亿元,是全县园区年度投入之最,从开工建设到基本完工仅耗时9个月,充分展示了梓潼做大做强做亮水稻种业“芯片”的信心和决心。  人的作为带来科技进步。目前,梓潼水稻制种已经实现育秧、插秧、无人机授粉、收割、烘干、仓储全程机械化,不仅降低了成本,还提高了制种效率和质量。  “科技含量增加,最直接的效果就是群众能尝到甜头。”黎雅镇农业服务中心助理农艺师敬芳芳感慨。  兰花村地处梓潼水稻制种的智慧种业核心示范区,“家乡制种从未停滞过,能挣钱。”赵玉芳说。如今,在黎雅镇和卧龙镇,水稻制种不仅成了当地支柱产业,也成了群众致富的关键一招。据悉,当地还推行“一田三用”,水稻制种、中药材和蔬菜等粮经轮作,实现“万亩园,万元田”,每亩田年产值可达到1万元。

切片 潼江粮仓

解读 用好河谷地带,创新担当粮食生产责任梓潼素有“七曲山,九曲水”之称。我们从梓潼西北角山地下来,进入九曲回肠的潼江河谷,站在七曲山山脚下的龙口村隔河相望,竖立在潼江河谷稻田里的“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红色标语非常醒目。  正午时分,35岁的青年种粮大户谢利华带着几名村民正在水稻田间劳作。和兰花村村民赵玉芳一样,谢利华和丈夫张荣鸿也是返乡干起农业从事粮食生产。  谢利华和丈夫曾一直在上海打工做餐饮,2008年结婚生子,为了照顾小孩才回到家乡,成立了荣鸿家庭农场。“苦是苦点,还是能挣钱。”面对我们,谢利华显得笑容轻松,透露着夫妻俩回归农村农业的成功和喜悦。  攀谈中,我们了解到,田坎上巧遇的谢利华和荣鸿家庭农场,在这片潼江河谷水稻田里,去年种出了梓潼水稻的最高产,即他们种植的杂交稻新品种“川种优3607”百亩示范田,在测产验收中平均亩产高达833公斤。  夫妻俩的努力,让荣鸿家庭农场成为梓潼种粮大户的优秀代表,他们在梓潼流转土地种植水稻2500亩,还从事农资销售、农业托管等服务,托管田地就有上万亩。  “刚回来时种得少,后来政策越来越好,我们承包的土地就越来越多了。”谢利华指着眼前稻田介绍,这些河滩地过去很多石头,土质差,很多人不愿意来,自己和老公看中了这里的水源条件和政策优势。经过几年努力,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了梓潼县潼江河谷高标准农田示范田。  潼江纵贯梓潼,河谷地带有为数不多的平地。我们调研中感受到,用好河谷地带,沿潼江两岸,打造“一带两园三区”的优质粮油现代农业园区,是梓潼从突出水稻制种“点”上贡献到勇担粮仓建设“面”上责任的务实之举。  从2020年开始,梓潼沿潼江两岸3镇10村,耕地面积1.8万亩,投资2.56亿元资金,打造“九曲潼江,万世粮仓”的高标准农田园区,实施农旅融合发展,打造九曲潼江主题公园。  梓潼县农业农村局现代农业园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鲁东明介绍,“一带”是潼江河谷观光带;“两园”指休闲农业主题公园和粮油产业融合公园;“三区”是指高新技术示范区、稻田综合种养区、优质粮油加工集聚区。  我们了解到,这里的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90%以上。今年年初,2022年度四川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名单公布,梓潼县粮油现代农业园区获得省四星级现代农业园区。

切片 天宝蜜柚

解读 发展循环农业,切实探寻山村发展新路跨过潼江河谷,一线调研采访组继续上山,向许州镇行进,进天宝村,这个曾经靠天吃饭的丘陵小山村,如今已被漫山遍野的蜜柚覆盖了曾经的旧貌。  “这一片属于丘陵地区,水源是问题,天干地旱不产粮,过去是出了名的穷。”梓潼县天宝柑桔合作社理事长王有鸿回忆。  山丘地带自然条件差,产不出粮食,出路在哪里?这是天宝村面对的困局,更是多山丘地区的梓潼要破解的难题。  王有鸿21岁那年当了村主任,和村民们苦苦寻找出路,前往江油等地考察,引进了福建柚子、台湾椪柑等品种,最终选择了适宜当地气候、适合栽种的福建柚子。从1993年开始试种,经过反复比对试验,直到2013年才开始扩大种植范围,2015年基本形成了规模种植。  规模种植后,王有鸿又带队前往福建等地考察市场,通过外贸客户向海外市场销售。如今,这里的柚子80%销往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等市场,自销只占20%。柚子成了当地绝大多数村民发家致富的好路子。  “2016年,为了帮扶贫困户脱贫,许州镇在蜜柚基地里建起3栋生猪代养场,摸索生态循环生猪代养产业扶贫新路。”许州镇副镇长肖太平介绍。  践行大食物观,粮经统筹发展,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也是“天府粮仓”建设的重要内容。天宝村的实践,丘区发展的现实,让梓潼更切实领会到其中要义。  为此,梓潼规划建设20万亩蜜柚循环产业园,目前建成为四川省最大的蜜柚种植基地和绵阳市核心蜜柚产业带,梓潼蜜柚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蜜柚成林,写出的是一篇现代农业发展大文章:林下养猪,梓潼建设起70万头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发展种养循环农业;三产融合,梓潼全力打造蜜柚全产业链,连续举办蜜柚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开展品牌创建、评选活动,梓潼蜜柚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