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小麦机收调度显示

全国麦收进度已过九成

夏粮收获已经基本接近尾声


(资料图片)

离开了土地

小麦、早稻这些作物将开启怎样的旅程?

颗粒归仓到底归到哪里?

跟着川农妹一起来看看吧!

粮食搬新家

扦样、检验、除杂、称重

当小麦在一道道科学规范的流程下

通过层层筛选后

它们就成了中国粮仓新的住户

而耕种人也拿到了辛苦数月的回报

每年的5月下旬,以颗粒归仓为目标的夏粮收购就开始了。夏粮收购,主要收的是小麦和早稻。伴随着收获的进度,小麦的收购自西南向北展开,而早稻主产省份的收购也将从7月中旬陆续开始。

在我国,粮食库存主要由①政府储备、②政策性库存、③企业商品库存三类构成。其中,政府储备包括中央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是守护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中央储备粮库的所在地遍布大江南北,在全国有近千家,

最东端的中央储备粮库位于黑龙江建三江;

最西端的在新疆喀什;

最北端的位于内蒙古海拉尔;

最南端的则在海南三亚。

而如果比数量,吉林省要拔头筹。大国粮仓里,主要储备小麦、稻谷、玉米、大豆等口粮,也会储藏一些棉花等经济作物。

新家长这样

储粮仓的造型很有讲究,外形不同,储粮效果也不一样。

●高大的平房仓单仓仓容达5000吨左右,单位仓容占地面积大;

●浅圆仓的单仓仓容近10000吨,粮仓气密性较好;

●沿海地区常见的立筒仓占地面积小,大多在港口库点使用。

我国最新研发出来的“架空式气膜仓”,与传统粮仓相比,它的气密性能提升了2倍以上,这样一座直径23米、仓体高36.1米的气膜仓,单仓能储粮7500吨,可以满足7万人一年的口粮。

现代化粮库当然不能只靠容积大,还要有高科技护航。都说储粮难,就难在粮食是生命体,只有长期处于适合“休眠”的温度、湿度环境下,才能抗“衰老”,确保储粮绿色新鲜。

让我们走进粮仓内近距离感受高科技。粮仓内一大片全都是小麦,它可不是薄薄的一层,而是足足有6米高。一整仓的粮食有6000多吨。这么多的粮食在一起,控温是关键中的关键。

小麦在这里冬天感受开窗后的自然风吹拂,夏天则享受“空调冷风”的服务。而通过内环流控温技术,冬天攒下来的冷气还可以在炎炎夏日再度释放,节约能源,这样,粮仓全年的平均粮温基本控制在20度以下。

粮情实时监测也不容马虎,电子测温技术就像保管员的眼睛。在粮仓内,分布着上百个测温点,保管员可以随时通过粮温的变化判断粮情是否稳定,并通过库区智能化粮库监管平台查看每一粒粮食的状态。

然而,享受着宜居生活的粮食,可不能当粮仓的常住居民。作为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储备,粮仓必须“喜新厌旧”。每年轮换的粮食占库存总规模的20%到30%。一般小麦3~5年就要轮换一次、稻谷和玉米则2~3年轮换、豆类和食用油需要1~2年轮换。

那么问题来了,轮换出来的“陈”粮用来做什么呢?实际上,我国每年生产的粮食也并非当年就全部消化掉,相当一部分要进入储存环节,然后被加工再投放终端市场。

目前

我国口粮的自给率在100%以上

谷物自给率在95%以上

人均粮食占有量大概480公斤

(2021年:483.5公斤)

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

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

口粮绝对安全

“大国粮仓”

有力保障着粮食安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