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张建永 图/ 张 谨

近几年,文化与旅游融合已成主要观念与趋势。这常给人一种误解,以为文化和旅游融合是自今日始。从历史看,但凡“游”之活动,从来伴有文化。


【资料图】

沅水在沅陵县太常村与酉水交汇,沿沅陵县城划出一个大弧形,向下游流去。

古代君主便热爱巡游名山大川。舜帝登基第一件大事便是“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曾于二月巡东岳、五月巡南岳、八月巡西岳、十一月巡北岳,真是气壮山河。后来历代君王都沿此例。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秦始皇、汉武帝、康熙、乾隆,越是雄强越喜欢巡游。尽管封建帝王巡游还不是当今意义上的旅游,但是,他们在客观上带动了旅游,促进了“游”这种性质的活动。到后来,马可·波罗(1254-1324)在东方的游历诞生了一部《马可·波罗游记》,让世界知道了东方和中国。徐霞客(1587-1641)从中国东部到中国西部,一路上对名山大川和各地文化进行了详细考察和描述。以上正是古代文旅融合的典型案例。这些“游”,无不裹挟一定的文化、见识和情感,文化元素与基因深深浸入到旅游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从君王巡游,到后来的官吏宦游、文人漫游、志士壮游、 游子眷游、学者研游、侠客浪游、宗教云游、贸易商游、军旅战游、科考探游等等,哪一种旅游离得开文化?

花垣县边城镇龙舟比赛,汉子们呐喊挥桨。

“文”,使“游”有了灵魂和根脉;“游”,使“文”拓展了方寸,夯实了知识。古人早就悟到旅游和人才成长之间的重要关系,如此,才有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

由此联想到湘西人沈从文的一生。撇开他的文学创作成就和文物研究成就不谈,就拿他一生的行旅记述来看,就知道“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对沈从文有何其重要的价值。他在十四岁就开始了“军旅战游”,从此一发不可收,而后的“文人漫游”“学者研游”“游子眷游”等等行旅生涯,构成了他文学思考的半壁江山。如果极端一点,沈从文简直可以称为“文旅作家”。《湘行散记》《湘行书简》《从文自传》等数百万字的作品,构成他“文学人设”的核心影响力。他从军行伍,行旅整个大湘西和部分西南边境,这些所见所闻构成了他文学作品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场景。“湘西”,经他的文学表达,成为典型的地域文化象征。就像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一样,“湘西”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成为一个辉煌的文化地理符号。正因如此,“湘西”这个概念和几乎所有省份的“西”都不同,其他省份的“西”,如滇西、黔西、粤西、浙西等,都是地理方位标记,唯独“湘西”,大家只要一说起,所产生的意象就不仅仅只是地理概念,而是文化地理概念。“湘西”这个词一出,大众接受的“意象”悬浮着强烈的文化要素,会瞬间浮现出湘西的人事传奇。而这些,都是沈从文给的。

凤凰古城的清晨,雾从沱江上升起,一叶轻舟破雾而来。

凤凰以及湘西旅游,都应该为沈从文先生烧高香。没有沈从文数百万字的文学叙述,就难有凤凰如火如荼的旅游阵仗。后来的所谓创意和品牌宣传,全部都是构建在沈从文贡献之上的。

沈从文说过,他对湘西的叙述就是对沅水上游二十几个县份哀乐人事的书写。数百公里长的沅水和它岸边二十几个县份的人事哀乐,成为“湘西”主要场景。这些“湘西”场景,不仅具有一般历史韵味,更重要的是充满传奇色彩,并且提供了独特的人性范本、美学基因、社会样态和风俗孑遗……这些文化最大特点是:独一无二性、传奇神秘性、审美差异性和异域新奇感。这些恰恰是旅游心理学所高看的心理驱动力。

泸溪县浦市镇,一年一度的龙舟赛,河堤上挤满了看热闹的老百姓。

常德市桃源县陬市,迎来送往的汽车轮渡。

我记得三十多年前,我们吉首大学中文系就提出过“沈从文文学之旅”。那时候,国内几乎没有依托作家开辟的旅游专门线路。三十年前,我们的理念可能过于超前,条件不成熟,没有得到实施。而当下,我认为正是时候。“沈从文文学之旅”应该是呼之欲出了。理由如下:

一、以作家名义开辟的旅游线路不是创新,而是成熟的文旅经典

从世界旅游发展史看,根据一个著名作家而形成的旅游线路和景区举不胜举。英国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是世界戏剧史的天花板。数百年后,英国形成了莎士比亚—埃文河畔斯塔拉福特旅游胜地,这处景点现在成了世界各国人们趋之若鹜的地方。湖畔诗人华兹华斯的鸽舍和湖畔,成了大家都想去体验一下的美景。《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的出生地爱丁堡,也是游客到了苏格兰必去的地方。至于勃朗特姐妹的英国约克郡、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诞生地伦敦、《战争与和平》作者托尔斯泰生活过的俄罗斯图拉州亚斯纳亚波利亚纳,都成了游客要去一睹风采的地方。雨果写的《巴黎圣母院》,是所有到过法国巴黎的人的心仪之地。

这一切说明,一部成功的文学作品和一个伟大的作家,他们的影响力,早已漫溢出文学范畴,它们直抵人心,那种强大的裹挟力犹如飓风,无可抗拒。

其实,名山大川、宫廷古刹、孤村荒野等,许多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重镇,常常因为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加持所致。

但凡有伟大作家和伟大作品加持的地方,总是游客想去的地方。这就是当下语境中所说的“IP”之魅力。

二、人性特征情感投射和历史附体

作家和作品是一个区域之所以成为旅游重镇的重要原因之一,但不是唯一。另一重要原因还在于,文学作品的内容和作家的生平事迹,会激发游客强烈的心理反应。这在心理学上叫做“情感投射说”和“历史附体说”。这“两说”反过来成为促使游客对某一地某一线路倾心向往的心理动能。

优秀的文学作品,会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共情。记得我们少时走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看到主人翁保尔·柯察金的故事,即被他在严酷的环境中成长为英雄的事迹所感染,总是想象什么时候也要到俄罗斯去看看保尔战斗过的地方。我到英国,为什么一定要到巨石阵去看看?除了探奇之外,更重要的是被哈代的《德伯家的苔丝》这部小说最后的场景所吸引。当我们读到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对赤壁的向往便构成了心理驱动力,一有机会便会去拜谒赤壁。

所谓“情感投射说”,指的是主观感情在一定时刻作用于对象的一种心理活动。比如成语“爱屋及乌”就是情感投射的经典表现。由于对某人某事某物特殊的感情,在主观上就会处在被放大被增强的效应中。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便是最好的说明。文学作品一旦被读者接受,作品中的人物、场景和故事在读者心中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就会构成一种特殊的情感效应。这便是促使旅游成行的心理驱动力。

所谓“历史附体”,指的是通过文学作品深度阅读,作品中的人、故事、场景以及物象,就会被深深刻印在读者脑海里,一旦在现实场景中(旅游中)见到作品中的某些元素,便产生一定感受,就会像巫术所呈现的那样,形成“历史附体”之感。所谓“睹物思人”就是这个意思。例如,读过沈从文《边城》的和没读过《边城》的,在茶峒的感受绝对不一样。一个可能流连忘返,一个可能无动于衷。前者,已达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的“历史附体”形成的感动中;后者则是“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哪里江水都差不多的漠然之中。

“情感投射说”和“历史附体说”都是文学IP所促成的心理反应,这些反应属于精神情感范畴,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却储藏着巨大的可以裂变的心理动能。如何有效地运用这种具有裂变效应的心理能量,把这种核心资源和竞争力发挥到极致,是旅游创意必须强烈关注的地方。

三、沈从文湘西文学线路之魅力

湘西的文化资源丰厚如山,但是,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能够转化成旅游核心竞争力,然而可以肯定地说,沈从文和他的湘西系列作品,绝对是我们湘西文旅压箱底的宝藏。

凤凰旅游规模化发展,是多种力量合力而成。但是,能够保持当下持续稳定增长和未来形成国际性影响力的,绝对是沈从文的湘西文学系列。这是毋庸置疑的。

从目前来看,凤凰的沈从文文学旅游只是辅助性产品。整个湘西的沈从文文学之旅尚处在低端徘徊阶段。这确实令人遗憾!在中国,能够拥有如此丰厚的世界性文学遗产的地方凤毛麟角,我们不仅轻慢了沈从文先生,还轻慢了滋养沈从文这位世界级文学大家的伟大土地。同时,还浪费了我们最大的文旅IP。

如何盘活这个辉煌的世界级文学遗产,向世人传播我们这位伟大乡贤的伟大思想,现提供几条路径:

(一)组织州级平台的沈从文文学之旅研究专班,确立重大攻关课题。课题组成员可由州级领导挂帅,组合湘西州本土沈从文研究者、吉首大学沈从文研究所教授、州文旅专家,群策群力,把沈从文文学之旅做成湖南乃至全国的文学之旅样板。

(二)创意策划并完成规划,打造几条沈从文文学之旅精品线路。

1、沈从文《湘行书简》文学之旅

这条线路可联手沅陵甚至桃源,设置柳林汊—五强溪—清浪滩—河涨洲—武溪镇—箱子岩—浦市的线路。沿途风光极其秀美之外,更有沈从文世界名篇为文化底色。进入湘西之后有巫傩文化展演、辰河高腔、踏虎凿花等民俗表演,以及下湾高庙文化和沿途古镇古村游历。结合沈从文作品和独一无二的水上文化,打造最具湘西魅力、最能阐释沈从文与张兆和爱情的文学之旅线路。

2、沈从文《从文自传》文学之旅

这条线路可根据沈从文文学自传中说到的地方,串联成“军旅战游”线路。这条线路充满了传奇色彩,可了解民国时代湘西的历史状况和人物风情,可以看到一个作家成长的艰难历程。

3、沈从文文学之旅一定要忠实于作品,要摒弃导游那些为博眼球夸张失实的说法。同时,要精心打造每个点每条线上的亮点和爆款,要创意出把作品和现实场景结合起来的活动。比如沈从文文学作品优美段落的朗诵,沈从文文学趣事的抢答题设计,沈从文某篇作品场景再现,沈从文文学作品金句比赛,沈从文文学作品主要人物性格分析等等,让这种文学之旅成为畅心之旅、情趣之旅、风物之旅、研学之旅。

(作者系吉首大学文学院教授、吉首大学原正校级督导)

纪念沈从文120周年诞辰专题报道

总策划:田应明

策 划:周胜军 石 健

执行策划:彭 宁 欧阳仕君 张 谨 吴 刚 向培东

田 华 吴正凯 田 浩 施雨润苗 龙俊玉

学术顾问:田茂军 李端生 何小平 彭继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