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有驿站 点亮新生活
——探访闽侯井下村残疾人辅助就业中心放星驿站
从福州市区驱车近一个小时,来到群山环绕的闽侯白沙镇井下村,一座古香古色的房子沿溪而立,这里就是放星驿站——20名残障人士的“家”。
(资料图)
浇水、除草、扫地……轻度残疾村民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出色地完成了一天的工作,驿站被打扫得焕然一新。放星驿站是闽侯县开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试验田”,这里容纳来自白沙镇多个村的残疾人就业,让他们通过劳动实现自身价值。
4日,记者走访放星驿站,实地感知乡村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脉动和温度,了解他们前进路上遇到的瓶颈和破题之道。
开展辅助性就业
让残疾人通过劳动实现价值
阳光下,50多岁的井下村村民余美珍认真地清扫着放星驿站地面上的杂草。虽然轻度残疾,但她思维流畅、表达清晰。10多年前,一场车祸改变了她的人生,一度让她的家庭陷入困境。到放星驿站工作,对她而言是一次新生。
“我们每天到这里工作两三个小时,参与简单的劳作,每个月赚620块钱工资。”余美珍告诉记者,放星驿站负责人吴秀梅对他们很关心,在这里感受到了温暖,也体会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为什么要在山村里建立放星驿站,开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
放星驿站负责人吴秀梅深有感触地说:“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没有城市里完善,乡村残疾人往往要面临比城市残疾人更困难的处境。”热衷于公益事业的吴秀梅是嫁到井下村的媳妇,在她看来,一个家庭若有一个残疾人,可能就让这个家庭坠入了深渊,乡村里的不少残疾人家庭非常需要社会的关爱和认可。
“我们做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初衷,就是想让残疾人和他们的家庭感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感到社会并没有放弃他们,他们也能通过劳动实现自己的价值。”吴秀梅说。
在放星驿站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项目执行人曹芳看来,辅助性就业也给残疾人提供了一个社交平台。“人是社会性群体,没有一个人能活成一座孤岛,每个人都渴望与别人链接,残疾人也一样。”同时在井下村运营着成年孤独症人士托养中心——放星家园的曹芳对记者说,他们曾经把放星家园的孤独症人士带到放星驿站,和在驿站工作的孤独症人士交流,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孤独症人士交流得很好,觉得彼此是一样的人,能够懂得对方。告别时,好几个人还互相加了微信。”曹芳说,过年过节的时候,放星驿站会给在这里工作的残疾人发放福利。
“兰旭(化名)自从来到这里工作后,每天的精神头都好了很多,最重要的是他在这里获得了价值感,让人们看到残疾人也能参与工作,融入社会。”兰旭的家人对记者说。
缺资金和专业社工
残疾人需要更多爱心和陪伴
“一个人每月工资620元,20人总计12400元;每天接送车费50元,30天总计1500元……”吴秀梅这里有一本账,精打细算、开源节流是这个账本的“主旋律”。
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吴秀梅和曹芳开办了放星驿站,如今资金短缺是摆在她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白沙镇政府向企业‘化缘’,为我们筹集了6万元的项目启动资金,解了燃眉之急,但后续运营资金如何保障,是我们要面临的问题。”吴秀梅给记者算了笔账,加上工人工资、接送残疾人上班的车费和其他运营费用,放星驿站运营一年半需要30多万元。
“我们经营的企业一直在承担着这些费用,但单纯靠企业不是长久之计,企业也难以为继。”吴秀梅对记者说,目前,放星驿站正积极地申报省、市、县残联的补助性资金,若能成功通过审核,日后将极大地缓解资金短缺问题。
开展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项目以来,专业社工的短缺也是这项事业遇到的瓶颈。“残疾人工作时往往需要社工和志愿者的陪伴和引导,但现在专业社工大多入驻政府机构和大企业,较少深入基层乡村。”曹芳对记者说,放星驿站期待专业社工到来的同时,也特别欢迎志愿者来到乡村,给予残疾人爱心和陪伴。
“输血”兼“造血”
多举措支持残疾人就业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爱里成长。”远在深圳的欧阳老师,认养了驿站农场里的两棵橙子树,一棵给自己,一棵给小外孙。
今年春天,放星农场开展了果树认养活动,认养一棵柚子树3年1000元,认养一棵脐橙树3年1500元。认养期间,残疾人工友将对果树施肥、除草、修枝,果实归认养人所有。果树认养款将用于农场运营和支付残疾人就业的工资。
让曹芳感动的是,她通过微信公众号“放星家园”发布认养消息至今,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有116棵果树被成功认养。认养果树的爱心人士,有福州的退休老师,也有律师事务所的年轻律师。
“农场的30亩土地上,还有700多棵柚子树、360棵脐橙树、400棵橘树和75棵梨树待‘认领’,欢迎大家积极认领,为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献上爱心。”曹芳对记者说。
若说能成功申请省、市、县残联的补助,是为放星驿站“输血”,那么曹芳开展的果树认养等活动,可以说是积极为驿站“造血”的一种尝试。“对于我们而言,努力‘造血’更重要。”在曹芳看来,“造血”是做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的必由之路。
麻绳编织的花瓶上点缀一支淡雅的雏菊,看起来清新又雅致。在放星驿站,记者看到孤独症人士制作的手工艺品静静地摆放在展示台上,等待来井下村的游客们购买。
在“造血”的路上,吴秀梅和曹芳还进行了更多的尝试:与旅行社积极合作为井下村引流,在放星驿站帮助村民代售井下村原生态的优质蜂蜜和笋干等农产品,开发简单的文创产品让孤独症人士参与制作,进行慈善义卖。
“我国现有几千万名残疾人,一些普通人做起来轻而易举的事情,对他们来说其实特别艰难,残疾人群体应该被温暖、被看见。”曹芳说,路是人走出来的,驿站工作人员会争取政策扶持和积极“造血”两条腿走路,继续为乡村残疾人撑起一片温暖晴朗的天。(记者 谭湘竹 实习生 林阳舟)
新榕语丝
为残疾人撑起一片天
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残疾人来说更是如此。残疾人是需要社会特殊关照的群体,关爱残疾人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社会文明的体现。
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残疾人身残志坚、拼搏奋斗的励志故事。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一个道理:只要有敢于追梦的心,即便身有残缺,一样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但我们不能否认,残疾人与健康人存在体力等方面的差异。努力拼搏出精彩人生的背后,是十倍乃至百倍的付出和努力。
为了帮助残疾人顺利就业,多年来,全社会做了不少工作、付出不懈努力。但是,残疾人特别是乡村残疾人就业现状和我们的预期仍有一定差距。比如,一些职业教育学校的发展程度仍无法与这个群体的需求适配,心智障碍人员就业率仍偏低,身有残疾的高校毕业生仍难以获得平等就业机会。
下一步,全社会应持续加大力度关注残疾人就业,加强残疾人职业教育和培训,做好就业创业指导,消除残疾人就业创业障碍,为他们融入社会提供更多可能。
关爱无处不在,力量循梦而行。为残疾人打开就业的方便之门,不仅能为他们个人、甚至所处的家庭撑起一片蓝天,也可以将向上向善的正能量传递给更多人。(乐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