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资料图片)

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锚定“建设新徐汇、再造新徐汇”各项目标任务,上海徐汇区各战线党员干部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调”以务实、“研”以致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风貌街区治理和更新活化中保留城市温度

徐汇区天平街道党工委书记曲文倩

按照市委、区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工作部署,天平街道以康平、梧桐和嘉澜三个片区格局深化社区治理。其中,嘉澜片区东至陕西南路,南至肇嘉浜路,西至宝庆路、桃江路、岳阳路,北至复兴中路,面积约0.95平方公里,实有人口约2万余人。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理念,充分开展调研走访,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在风貌街区治理和城市更新中充分体现天平温度。

党建引领的温度:“爷叔早上好”和“上海阿姨的味道”

为解决嘉澜片区公共服务空间不足、资源配置不均衡等困扰多年的难题,我们多方寻找载体资源。依托区域化党建大平台及条线力量下沉的支撑,在区国资委和区属国企支持下,把陕西南路550弄17号用房腾挪调整,优先向民生服务保障倾斜,建起陕西居民区党群服务站暨550弄堂·邻里汇,也解决了居委的沿街设置难题。

在人流熙攘的弄堂里,居委干部们挥挥手喊一句“爷叔早上好”,和来往的居民打着招呼,聊着家常,问问需求,听听建议,把党群服务站打造成党员的红色港湾、居民的解忧杂货铺、流动群体的共享家。

嘉澜片区不仅有沿街党群服务站,还有一处温馨的党群服务中心——永嘉路492弄“嘉园”。它的楼上是人才公寓,底层则是按党群服务、“社区会客厅”理念打造的公共空间。除了区域单位的青年人才常态化在这里聚集活动,太原居民区的“宝怡乐”志愿服务团队经常活跃在这里,队员多是社区的退休老党员。不过,他们并不服老:夏天做绿豆汤送给交警、环卫工人,端午节包粽子送给高龄老人和困难居民,春节与留沪过年的务工者、外卖小哥一起包饺子过年更成了传统项目。

“我们传递的是邻里的味道、亲情的味道、上海阿姨的味道。”尽管年近七旬,“宝怡乐”发起人——“宝宝阿姨”孙鸿银说起话来仍中气十足。

在调研中我们常常听到,党群工作先要服务群众,才能凝聚群众;公共空间不能只有唱唱跳跳,还要能够引领社区精神。

城市更新的温度:“我在这里七十年住惯了”和社区食堂的早饭菜单为啥没有包子?

襄阳南路429弄1-5号又名“云水别墅”,建于1938年。亭子间幽暗潮湿、楼梯又窄又陡、没有独立的厨卫设施,是先天的缺陷;墙面斑驳开裂、管线杂乱老化,是岁月侵袭的痕迹。由于空间逼仄,部分居民在本就狭窄的过道上堆满杂物,个别居民甚至将燃气灶放在家门口,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每次开展“满意在徐汇”等调研走访活动,居民都会表达尽快改善居住条件的迫切心愿。

改造前的云水别墅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2021年7月,成套改造正式启动。有了前期充分听取民声民意的基础,工作人员做足了准备:“这里是新式里弄房屋,突出的特点就是房型多样。照理说是一户一方案,但实际操作下来,却是一户几十个方案。”

为了照顾居民的怀旧情结和个性化需求,最终决定采用内部整体改造的方式,在保留空间肌理和整体风貌的前提下,房屋内部重新分隔,并调整楼梯位置,使每户都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尽力提供成套改造的“最优解”。

改造后的云水别墅

居民楼阿姨是一位孤老,这几天想到马上要领取成套改造后新居的钥匙,就喜上眉梢。楼阿姨从出生起就在这里生活,协商改造时她说“我在这里七十年住惯了”,想就近过渡居住,又碍于腿脚不便,自行找房有困难。于是,工作人员放弃休息,连续3个周末全程开车陪同楼阿姨实地看房,前后看了二十多套,最终找到一处满意的居所,只为帮她守护这份旧居情怀。

类似这样的故事,在长寿里零星旧改、陕西南路550弄成套改造和精细治理等项目中还有很多。陕西南路550弄内有一家面条店,从温州来沪的店主夫妇自2004年开始经营,弄堂里很多孩子是吃着这里的面条长大的,距此不远处还有家包子铺,也已经有十五个年头。我们通过实地走访和征询居民意见,在取缔弄内的马路菜场后,帮助面条店、包子铺进行美化和店招店牌提升。为了让小店能够继续生存,新开的“屋里厢”社区食堂错位经营,早餐不提供包子而改成油条锅贴等品类。这些小店焕然重生,既提升景观品质,又满足居民的用餐需求,还能让从弄堂里走出去的孩子们留住“乡愁”。

如何把记忆留住、把乡愁留下,守护居民对故土人文的悠长眷恋,是城市发展和更新中不可失去的温度。

基层治理的温度:“嘉澜庭”的由来和“嘉善老市”邻里美食节

永嘉路309号曾是一处二级旧里,紧邻风貌区内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整的石库门里弄“慎成里”。309号完成改造后,成为一片大面积的空地。之后应该建什么?秉持“参与式规划”的理念,经过实地征求意见,由慎成里居民、设计师、政府共同协商和决策改建方案。先后召开的4次听证会上,居民对施工噪音、墙体破坏、今后广场舞扰民等可能出现的问题表示担忧;设计师系统考虑群众呼声,兼顾美观和实用,对方案进行调整和公示。

最终的方案,是改建成沿街宽约18米、纵深约40米、占地767平方米的小广场式口袋公园。四周的敞廊让居民有遮雨避光的休息场所,敞廊围合也营造出社区院子一般的私密感;公园外侧有半人高的花坛,左侧移门打开后,才能够从坡道步入,物理空间的过渡使整个公园不像大型绿地那样具有完全的开放性,终于得到居民一致认可。

改建完成后,取什么样的名字?当然也要调研群众意见。经过广泛征集,大家综合“永嘉路”“毗邻张澜故居”“敞廊围合形似庭院”等元素,一个上口又诗意的名字“嘉澜庭”应运而生。

多元参与、共治共享,是开展美好社区先锋行动、构建“红蕴天平·人文家园”的重要基础。嘉澜片区的另一个范例,便是“嘉善老市”扰民问题的解决。

“嘉善老市”完成改造后,引入酒吧餐饮类商户,环境有所改善,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顾客常常饮酒喧哗到深夜,还随地乱扔垃圾,商户清扫也不及时。附近居民一边要忍受脏乱差,一边还夜不能寐,矛盾日益尖锐。了解到相关民情民意后,我们迅速搭建平台,居民区干部、居民代表、物业管理方、商户经营者四方齐聚。经过多次沟通,达成两项“弄规民约”:一是物业管理方和商户及时清理垃圾,保持环境卫生;二是晚上10点后室外区域一律暂停营业,全部移入室内。成效立竿见影,居民投诉大大减少。

为了巩固互利互惠的双赢局面,居民区干部还推出了“邻里美食节”活动,“嘉善老市”商户和居民共同准备餐品,邀请居民和区域单位职工前来品鉴。各方在密切互动中加深了解和理解,沟通渠道更加顺畅,问题处置和反馈更加及时。现在,已经几乎听不到“扰民”的声音。这不,今年的邻里美食节又将在“嘉善老市”里开启,阿姨们正在推敲菜谱跃跃欲试。

社区治理,需要居民、单位、楼宇商户等各类主体多元参与,议事平台搭起来,载体项目热起来,规则秩序立起来,取得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民生服务的温度:“四碗菜饭”和《笃笃笃,卖糖粥》

天平街道老龄人口占比超过三分之一,已经呈现出深度老龄化的趋势。嘉澜片区部分居民区更加突出,如陕西居民区达到38%,嘉善居民区甚至接近50%。依托片区治理体系,我们征集到最迫切、最集中的需求,首先是一日三餐,其次是居家养老、就近医疗。

为此,我们在550弄堂·邻里汇打造“屋里厢”社区食堂,提供早中晚三餐,菜式丰富、味道可口、价格亲民,符合条件还有相应折扣。现在,食堂里好多都是熟面孔,多为结伴而来的老年夫妇,餐餐来、天天来,有位爷叔一口气买了四碗菜饭,吃好还要打包走。同时,结合邻里汇体量有限的现实情况,我们探索社区嵌入式养老:一方面推动建国西路253号嘉澜片区卫生服务站完成改造、凸显中医诊疗特色,一方面联合邻近的嘉善路232弄长者照护之家,为有需求的家庭提供颐居康养服务。

除了老年朋友,我们也没有忘记小朋友。考虑到片区学校集聚、孩子们放学后的晚托需求,即便是在老年人为主的“屋里厢”食堂内,靠墙一侧专门定制了悬空书桌,同时配备了护眼台灯和插座,摇身一变成为书房,孩子们做功课、吃晚餐一气呵成,家长省心省力省时间。孩子们还可以到楼上的“乘风凉露台”看看花草学习生态知识,跟着墙上的上海话绕口令学学沪语,“笃笃笃、卖糖粥,三斤胡桃四斤壳”;还有“屋里厢动动伊”活动空间,成人健身、打太极、练瑜伽,孩子们跳房子、滚铁圈,体验弄堂游戏,大人小孩都能放松身心,“一老一小”其乐融融。

惠民生、暖民心,还需要增强公共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及性。围绕居民在调研中反复提及的小修小补等需求,我们推出一系列便民服务项目,嵌入居委沿街党群服务站、文创市集活动中。裁缝、磨刀、手机贴膜、小家电维修,看似零零碎碎不起眼,又实实在在受到居民的欢迎。

近期,我们正在筹备“红蕴天平·弄堂辰光”便民服务集市2.0版。届时,一大波热心居民和天平“守艺人”将加入我们的志愿服务阵营,营造积极互帮互助、就近排忧解难的浓厚氛围,构成“红蕴民生服务矩阵”的重要环节。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永远都是我们开展走访调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建设新徐汇、再造新徐汇”的征程中,我们将把进一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作为关键抓手,动员吸引每一个天平人,无论是工作学习在这里,还是居住生活在这里,共建人民城市,共享发展成果。

(原标题:《调研手记|如何在风貌街区治理和更新活化中保留城市温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