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生猪价格近期继续低位运行。国家发展改革委表示,将会同有关方面启动年内第二批中央猪肉储备收储工作,并指导各地同步收储。这是推动生猪价格回归合理区间的重要举措。

年初以来,猪价整体呈震荡探底走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月下旬生猪价格环比下降3.5%。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监测,6月26日至30日,全国平均猪粮比价低于5∶1,进入过度下跌一级预警区间。按目前价格及成本推算,未来生猪养殖头均亏损为179.92元。据农业农村部监测,截至7月4日,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猪肉平均价格为18.92元/公斤,与去年年底相比,跌幅达27%。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监测中心近日称,目前终端市场走货缓慢,并且屠宰企业冻品入库量有限,对猪价几无利好拉动。

在上半年生猪养殖普遍亏损的情况下,收储有利于对冲猪价下探压力,释放积极政策信号,引导养殖场户预期,防止猪价出现过快过度下跌。但是,影响价格的关键因素依然是供需关系。单批的收储量与市场的供给量相比是很小的,不会改变整体供需结构。当前,生猪供给仍处于高位,加之七八月份是猪肉消费淡季,短期内猪价低迷状态或难逆转。同时,部分养殖场户看好年内价格走势,觉得随着三季度末消费旺季来临,猪价有望逐渐回升,不愿意大幅减产。可参考的例子是,去年上半年猪价也跌了不少,但10月份后重回上涨通道。

“肉贵则伤民,猪贱则伤农”,猪肉价格备受关注。本轮“猪周期”从2022年4月份开始,呈现出不同以往的特征,波动的剧烈程度明显小于上轮。回顾2022年,自3月份起开展了16次中央储备冻猪肉收储,在9月份猪价出现快速上涨后又进行了7批中央储备冻猪肉投放。一年之内既收储又投放,风险预警和储备调节的前瞻性和灵活性使得年度总体行情能同时被消费者和养殖场户接受。让价格“静如止水”既做不到也没必要,但防止短期内的大起大落是共同诉求。业内人士感觉“周期性规律不明显”,恰恰是市场运行良好的表现。

原因之一是政策调控更科学。过去,对猪肉的调控主要是市场端的调控,而生猪产业像一辆卡车,其载重大、惯性大,想快速启动或马上刹车,根本做不到。能繁母猪存栏量则是卡车的发动机,是最重要的先行指标。如果其保持在合理区间,生猪供应就有保障,猪肉价格就能相对稳定。2021年9月,《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暂行)》印发,填补了生产端逆周期调控的政策空白,生猪成为主要农产品中第一个实施产能调控的品种。今后,各地还要稳定生猪养殖的长效性支持政策,保持用地、环评、金融等基础政策稳定。养殖场户对政策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根据市场变化及时决策。

原因之二是经营主体更理性。“没有只赚不赔的生意”,有经验的养殖场户常以三五年为周期做谋划,在市场波动中寻找机遇,避免投机性压栏和恐慌性出栏。如今,规模养殖场户出栏占比逐年提高,其融资能力和资金实力强,更能经受市场考验,更有耐力在价格底部对抗周期。生猪期货上市后,价格发现功能逐步显现,越来越多的养殖场户利用期货规划养殖规模,对冲价格波动。事实上,生猪期货的存在使得去年猪价未出现恐慌性下跌。可以预期,能熟练运用生猪期货等风险管理工具的经营主体,将在未来的行业变革中占据主动。

目前,面对猪价低位运行,降低生产成本、推动高质量发展仍是生猪产业发展的核心。要加快淘汰低效母猪,适当降低出栏目标,优化饲料配方结构,健全疫病防控措施,多在节本增效上下功夫。此外,近年来,养猪业向上游的饲料、种猪繁育和下游的屠宰、食品加工行业进军,这是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当经营主体的成本竞争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不妨适当开展全产业链布局。(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乔金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