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6月12日电 题:活化生态资源 重庆乡村蹚出“兴”村路
作者 杨梦逸
【资料图】
三峡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山多、林多,生态资源丰富。位于三峡库区的重庆区县乡村如何活化库区生态资源,将产业与生态有机结合,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
连日来,记者走进重庆市万州区地宝土家族乡的裴家村,广袤茶山上,茶垄连绵起伏。虽然已过了春茶采摘季,但满山的青翠依旧让人心旷神怡。
2018年,从事万州至浙江客运的裴家村人孙显富决定返乡创业,结束了他多年的务工生涯。
在从事客运期间,孙显富发现,消费者对浙江安吉白茶的认可度越来越高。回到家乡后,在“万企兴万村”行动的引领下,孙显富成立重庆庭涵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将该村荒废的老茶基地改造成白茶基地,并从浙江安吉引进白茶、黄金芽、黄金叶等优质品种种植,茶园规模已达350亩。
“我们的茶树都栽种不久,树龄较小,暂时还只能采摘春茶,年产量在3000斤左右,再过两年就可以多次采摘,产量会大幅增加。”孙显富说。目前,公司生产出的茶叶在浙江等地有固定销售渠道,供不应求。
现年60岁的黄永松在万州城区某家具厂做库管多年,在听说同村的孙显富在村里开办公司后便辞去了库管工作,来到该公司成为一名管理人员。“在这里务工的工人平时约30人,基本都是当地60多岁的土家族农村妇女,以务农为主。现在这里上班每天有70元左右的工资,还有交通车免费接送。3-4月采茶季,有近200名当地村民在这里采茶,每天有近200元工资。”黄永松说,周边村民不仅在孙显富开办的公司里务工,还将家中荒废的老茶地租给公司种植白茶,每年还能再获得一笔租金收入。
近年来,万州区地宝土家族乡利用当地生态资源,积极争取中央、市级和区级少数民族发展(配套)资金510万元,实施产业项目4个,并在产业推进中融入民族元素,大力借鉴田园综合体项目,将地域特色和人文环境有机结合,持续壮大茶叶生产、黄桃种植、生猪养殖三大传统产业,2022年全年销售白茶2000公斤、黄桃100万余斤,出栏生猪1万余头,年产值达1000万元。
和万州区地宝土家族乡一样,位于三峡库区的城口县北屏乡,充分利用其生态资源,蹚出了一条“兴”村路。
2017年,外出务工的城口县本地人敖长龙回到家乡,开办城口县嵘彬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充分利用城口县主要核桃、板栗等干果的修枝整形、高嫁换种后的废料和杂木疏林的副产物进行食用菌人工种植,实现了资源共享、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
“通过‘企业+基地+培训+就业’模式,我们公司定期举办技术培训,同时提供长期稳定的食用菌订单生产,帮助所联系村的农户就地就近就业,实现广大农户稳定增收。”敖长龙说,公司主要负责提供种源、技术服务、产品回收、销售,由农户负责生产。目前,公司在城口县沿河、龙田、高观、北屏等8个乡镇建有16个食用菌种植基地,其中公司与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建有食用菌种植基地14个,自有食用菌种植基地2个,发展带动农户3677户种植食用菌,实现户均增收1.8万余元。
北屏乡月峰村村民黄秋霞2022年开始来到城口县嵘彬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务工。“早年在外务工,离家太远,心里总牵挂着年迈的父母。现在在家门口打工,每个月收入近4000元,还能照顾父母。”黄秋霞说。
城口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工商联党组书记王超介绍,城口县于2021年11月正式启动“万企兴万村”行动以来,已有227家企业参与到行动中来。目前,城口县形成了产业带动型、农产品助销型、就业帮扶型、实物捐赠型、混合驱动型等多种“万企兴万村”行动模式,利用生态资源,蹚出了属于重庆乡村的振兴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