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十四五”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甘肃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及省委省政府有关农业机械化工作部署要求,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特制订《甘肃省“十四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
(资料图)
“十三五”时期,甘肃省农机化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1.88%。其中机耕水平86.27%、机播水平48.98%、机收水平42.26%。总体进入以机械作业为主导的新阶段,并向农机化发展的高级阶段迈进。其中小麦、玉米、马铃薯三大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分别达到88.8%、67.7%和59.7%,创建16个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及1个示范市。丘陵山区机械化持续快速发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6.9%。
“十三五”期间,组织研发特色产业配套机具100多种,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组织开展农机推广鉴定687项及农机专项鉴定11项,制定发布农机化地方标准35项;示范推广各类新机具27.9万台,组织召开全省性机械化现场演示观摩活动30场次,培训各类农机实用人员26万人次;投入农机深松整地作业补助资金4.4亿元,实施深松整地面积2300万亩,农机作业信息远程监测率达到90%以上。
【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600万千瓦以上,农机具配置结构趋于合理,农机作业条件显著改善,覆盖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农机装备使用效率显著提升,农机对农业绿色发展支撑和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装备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效果,机械化与信息化、智能化进一步融合, 农机数据安全和农机安全生产进一步强化。具体指标为: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河西灌区及陇东旱塬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丘陵山区县(市、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6%。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率分别达到48%以上。农业机械化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基本形成,农机服务总收入持续增长,特色适用农机装备产品和技术供给基本满足需要,农业机械化进入全程全面和高质量发展时期。
展望2035年,全省农业机械化取得决定性进展,粮食作物生产实现全过程机械化,特色优势经济作物基本实现机械化,畜禽养殖、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跃升,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化促进农产品增值能力显著增强,“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全面应用于农业机械化管理、作业监测与服务,农业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全覆盖,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和高质量支撑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其中,该规划提出着力提升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具体举措如下:
补齐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短板:围绕制种玉米去雄收获、陇南山地小麦收获烘干、丘陵山区玉米和马铃薯机种机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小杂粮收获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推进适用机具研发,提高机具适应性、可靠性,强化机械、栽培、品种集成配套,加强试验示范,总结推广适宜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对粮食作物关键薄弱环节机具实施累加补贴。到2025年,玉米种植收获机械化率分别达到70%和60%,制种玉米收获机械化率达到50%,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化率均达到53%以上,小杂粮收获水平显著提升。
推进粮食机械化生产关键环节减损提质: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意识,将减少粮食作物机收损耗浪费工作常态化,推动降低粮食生产各环节损耗浪费。加大排种漏播监测装置试验研究,提高精密排种器的播种质量。开展精量播种装备技术集成示范,从精量播种入手,降低种子播种量,减少种子浪费。加强粮食作物在用播种机、收获机质量调查和作业机具田间测评选型,引领企业改进播种、收获机械产品性能。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导向作用,鼓励农民购置先进适用、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的收获机械。完善粮食作物精量机播、机收减损作业标准和操作规范,引导农户适时择机作业。多形式开展机播机收操作技能大赛、作业能手评选,提高机手规范化操作、标准化作业的意识、能力和水平。精心组织重要农时机械化生产,注重提高机具技术状态,促进作业有序高效,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构建粮食全程机械化高效生产体系:加快宜机化粮食品种示范推广,推进良种良机协同。深入推进主要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探索适合不同作物、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形成高效机械化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加快种子处理、高效植保、产地烘干、秸秆综合利用等环节与耕种收环节机械化集成配套,推动建立健全区域化、标准化的高质量粮食机械化生产体系。
注:本文由农机网(www.nongjx.com)整理发布,资料来源:农业机械化管理司。